丝绸之路杂志是统计源科技核心吗?
时间:2024-11-22 16:30:12 来源:学术文海
丝绸之路杂志不是统计源科技核心,丝绸之路杂志投稿难度一般。杂志由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 甘肃丝绸之路杂志社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主办,是优秀历史类省级期刊,适合历史学者发表学术论文。主要栏目有丝路文博、 文化论坛、 丝路艺术、 探索实践、 历史研究、 玉帛文化、 符号学、 田野工作室、 民俗文化、 敦煌学、 丝绸之路学导航、 本刊特稿、 玉帛之路、 田野工作、 西北师范大学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等。
什么是统计源核心期刊?
"统计源期刊"全称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亦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目录每年都会出现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公布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TIC)是受国家科技部委托,从1987年开始对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表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统计数据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好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是CSTPCD的数据来源。通过中国科技期刊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对期刊学术质量的考核,CSTPCD每年对收录期刊的范围进行调整。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4月或10月分两次给当年经过多项学术指标综合评定而被收录的期刊颁发收录证书,中国科技信息所每年年底(11月或12月)都会在北京向媒体召开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并非终身制,有效期三年,三年后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将对其进行重新评定,遵守"优入劣汰"原则。因此"统计源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越来越被各学术单位和科研机构接受,用它作为科研论文的学术水平的评价指标之一。
统计源期刊与核心期刊均能反映与某一专业有紧密联系的期刊,但在概念上、内容上又有一定的区别。前者包括社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类,采用多指标综合筛选的方法,制定出核心期刊排名表。后者仅收录自然科学类,以文献引文数据为依据,选择多项指标进行综合筛选,再根据期刊论文引用情况列出排名顺序。两者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为读者提供参考价值比较大的一些期刊,为单位和个人订购、收藏、阅读、投稿选刊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核心期刊所涵盖的期刊数量多,读者面广,但收录的生物、医药学期刊较源期刊少,且由于4年出版1次,有一定的时差,所以不能完全反映当年的期刊状况。而源期刊则收录生物、医学期刊较多。由于每年公布1次,所以能较客观地反映期刊的当年情况。
丝绸之路简介:
《丝绸之路》创刊于1992年9月,1993年公开发行。创刊之初为双月刊,1994、1999年甘肃省社科类期刊评级中,连续评为一级期刊。2001年改为月刊,入围“中国期刊方阵”,并荣膺“双效”期刊称号。2006年第10期起,采用国际通行大16K本,80页,全彩印刷,图文并茂,雅俗共赏。2007年被评为“第二届北方期刊奖”优秀期刊。2009年起《丝绸之路》改为半月刊。上半月定位于丝绸之路旅游文化;下半月刊发历史文化方面学术性文稿,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和中国报刊订阅指南信息库收录期刊。创刊以来,《丝绸之路》与时俱进,已经形成高品位和可读性统一的独特风格,发行面覆盖中国各省区及海外华人经济文化团体、西方国家中文研究机构等单位,成为国内外很有影响的重要文化名片,为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11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2011年7月18日,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中央各部门各单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工作基本规程》。根据文件精神,甘肃省成立省委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制定《甘肃省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由西北师范大学主管、甘肃丝绸之路协会、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旅游局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丝绸之路》被纳入第一批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范围。2012年7月27日,省工商局正式颁布甘肃丝绸之路杂志社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620000000018470)。
公司改制后,紧紧围绕“四个落实”,坚决遵守国家各项政策法规,在西北师范大学支持和领导下,以《丝绸之路》为基础,不但保质保量完成期刊正常出版,而且在对外文化项目拓展方面取得较好成果。
2019年,《丝绸之路》改为学术季刊,现有玉帛文化、历史研究、文化论坛、新山海经、丝绸之路学、丝路艺术、符号学、丝路文博、探索实践等栏目。
2020年,“西北师范大学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科研平台集群”为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实现研究资源和科研成果共建共享,推进成果应用、转化和推广,将《丝绸之路》作为阵地刊物。
《丝绸之路》作为西北师范大学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科研平台集群重要平台和西北师范大学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在西北师范大学支持下已经获得重要发展,并且在文化体制中探索出一条自我生存和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