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安全杂志是国家级期刊吗?
时间:2024-11-25 01:30:12 来源:学术文海
网络空间安全杂志是国家级期刊,网络空间安全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的优秀科技类期刊,网络空间安全杂志复合影响因子:0.777,综合影响因子:0.624。主要栏目有法律政策研究、网络经济研究、认证及保密、安全基础协议、安全软件工程、系统整体安全、网络监控与监测、防灾及恢复方法、网络取证方法及研究、模型和测试平台、实施方案、教学研究。
什么是国家级期刊?
一般说来,国家级期刊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国家级刊物。但是,以上仅是说一般情况,还有许多地方上的、有较高学术价值、影响较大的刊物也是属于国家级刊物,如《云南植物研究》《华中建筑》《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等。可参见有关政府权威部门公布的文件。另外,还有国家级重点刊物、SCI等刊物级别更高,不要与国家级期刊混淆。
省级期刊与国家级期刊的区别:实际上,国家从来没有对刊物做过级别之分,也就是在影响力和专业程度上没有省级和国家级的差别。所谓国家级期刊和省级期刊之分,主要为方便管理,根据期刊主管单位的级别而做了区别,即国家单位主管期刊为国家级期刊,省级单位主管期刊为省级期刊。这是期刊分级的最传统的方法,也是仍在使用的主要方法。按照这种分级方法,期刊被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由代表国家科研水平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国家一级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一般被认为是国家级期刊,省部级、地市级依此类推。 我国有期刊8000余种,这众多的期刊在学科、主办单位、主管部门、质量、服务等方面千差万别,尽管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声明从未从行政角度对现行期刊进行过级别划分,但期刊之有级别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而且9000余种期刊没有级别上的区别是不可能的,不现实的。 实际上期刊从来就有级别,这几乎是政府有关机构、期刊主办机构和作者的共识,只不过期刊级别的认定比较复杂,至今尚无全国统一的标准和共同的分级目录。期刊的分级最传统的是按期刊的主管部门分级,1991年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联合颁发的《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就据此将期刊分为全国性和地方性期刊、省部级和地市级。70年代,核心期刊理论开始传入我国,到90年代,核心期刊已为学界所广为熟知。与此同时,各种与期刊评价有关的大型数据库开始建立,由此得出多种期刊排行榜,很多高校科研机构也研究制定为已所用的核心期刊(或称重点期刊等),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组织了各种期刊等级评比。
上述各种对期刊的分级评价,得出的排行榜和各种期刊表或奖励实质上也是给期刊分级。由此可见,期刊分级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如英国的《自然》和美国的《科学》就是全世界公认的一流水准的学术期刊,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科研奖励中规定,在《科学》和《自然》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每篇奖励10万元),而期刊分级的研究与实践更是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化。
网络空间安全简介:
栏目设置及内容要求
1.法律政策研究(Laws Policy Research)
对于网络空间人们需要共同遵守的行动准则的探讨与研究。从法律法规角度,确定网络空间内的行为规范性和强制性;从政策层面,引导人们如何去遵守和规范法律行为,从而形成网络空间内社会规范。
2.网络经济研究(Network Economic Research)
对于网络空间安全确保互联网经济、互联网与国民经济增速发展和影响的研究。具体而言,就是在网络空间内如何借助网络安全技术实现国民经济的全新突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形态进入全新阶段,为经济发展提供全新的实施路径。
3.认证及保密(Authentication and Confidentiality)
通过对传统密码体制中DES、3DES、AES、IDEA、RC5等算法的研究和应用,来实现网络空间内电子交易主体的身份确认、交易行为的有效性及合法性。
4.安全基础协议(Security Agreement)
对于网络空间内确保网络传输和应用的安全的一些运行在基础网络协议上的安全协议,如工作在网络层、安全套接层、安全超文本传输协议(IPSec、SSL、 S-HTTP、S/MIME)等的探讨与研究应用。同时,包括密码数学基础理论、新型密码算法设计与分析、安全协议基础理论、新型安全协议设计与分析等。
5.安全软件工程(Security Software Engineering)
围绕着工程设计、支持以及管理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安全原则;确保在软件工程的开发、运作、维护过程中,软件产品所需要每一步骤的安全、可靠。
6.系统整体安全(Overall System Security)
网络空间的系统整体安全,包括安全体系结构、网络攻击防御、身份管理与认证授权、恶意代码检测与分析、软件安全、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等。
7.网络监控与监测(Network Monitoring and Surveillance)
主要针对网络的状态和效果的评估。
8.防灾及恢复方法(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covery Method)
结合我国灾难备份与恢复行业的第一个国家标准——《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规定的信息系统灾难恢复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对灾难恢复行业相应的术语和定义、灾难恢复概述、灾难恢复需求的确定、灾难恢复策略的制定和灾难恢复策略的实现等内容所做的分析和研究以及解决方法,主要侧重于应急响应和主动防御层面。
9.网络取证方法及研究(Network Forensics Method and Research)
围绕着网络取证的核心思想,即收集、分析网络中的电子证据,探讨和研究网络取证的技术证据、模型、相关技术和方法,并以像Web取证、云取证和社交网络取证等为范例,对网络取证的一般过程及工具、方法等的分析与研究。具体而言,对证据的来源网络数据流、网络设备、网络安全设备或软件、网站服务器日志记录、相关动态数据以及传统静态数据的分析与研究。
10.模型和测试平台(Model and Test Platform)
模型和测试平台主要是说事前检测策略规则与适应性产品。
11.实施方案(Implementation Plan)
科研人员在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最新成果、技术在实践中应用实践和体验。像系统安全方面,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等;在应用安全方面,包括云计算安全、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移动智能终端安全、内容安全等。
12.教学研究(Teaching and Research)
从事网络空间安全基础知识和理论教学的经验交流和总结。网络空间安全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探讨、教学经验的探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