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气与热力杂志是统计源科技核心吗?
时间:2024-11-22 16:30:12 来源:学术文海
煤气与热力杂志不是统计源科技核心,煤气与热力杂志投稿难度一般。杂志由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 建设部沈阳煤气热力研究设计院 北京市煤气热力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主办,复合影响因子:0.524,综合影响因子:0.333,是优秀建筑类国家级期刊,适合建筑学者发表学术论文。主要栏目有热源与冷源,热网•供冷管网•热力站,建筑供暖•空调•通风•热环境,供热设备与材料,供热工程建设与发展,供热信息化,供热标准规范,余热利用,供热企业管理,冷热电联供•分布式能源•可再生能源,燃气燃烧•燃具•用气设备,燃气输配与储运,液化天然气,压缩天然气,燃气汽车•船舶•加气站,燃气气源与加工利用,建筑燃气供应,燃气设备与材料,燃气工程建设与发展,燃气信息化,燃气标准规范,燃气企业管理,境外燃气,行业发展研究等。
什么是统计源核心期刊?
"统计源期刊"全称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亦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目录每年都会出现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公布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TIC)是受国家科技部委托,从1987年开始对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表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统计数据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好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是CSTPCD的数据来源。通过中国科技期刊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对期刊学术质量的考核,CSTPCD每年对收录期刊的范围进行调整。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4月或10月分两次给当年经过多项学术指标综合评定而被收录的期刊颁发收录证书,中国科技信息所每年年底(11月或12月)都会在北京向媒体召开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并非终身制,有效期三年,三年后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将对其进行重新评定,遵守"优入劣汰"原则。因此"统计源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越来越被各学术单位和科研机构接受,用它作为科研论文的学术水平的评价指标之一。
统计源期刊与核心期刊均能反映与某一专业有紧密联系的期刊,但在概念上、内容上又有一定的区别。前者包括社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类,采用多指标综合筛选的方法,制定出核心期刊排名表。后者仅收录自然科学类,以文献引文数据为依据,选择多项指标进行综合筛选,再根据期刊论文引用情况列出排名顺序。两者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为读者提供参考价值比较大的一些期刊,为单位和个人订购、收藏、阅读、投稿选刊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核心期刊所涵盖的期刊数量多,读者面广,但收录的生物、医药学期刊较源期刊少,且由于4年出版1次,有一定的时差,所以不能完全反映当年的期刊状况。而源期刊则收录生物、医学期刊较多。由于每年公布1次,所以能较客观地反映期刊的当年情况。
煤气与热力简介:
《煤气与热力》杂志始于1978年,创刊于1981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交煤气热力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和北京市煤气热力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主办;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燃气分会会刊,中国核心期刊。本刊为月刊,大16开,每期96页,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0-4416,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2-1101/TU,每月1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主要刊登城市燃气(管输天然气、压缩天然气、液化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人工煤气等)和供热(热源、热网、热用户等)方面的政策法规、技术性论文、工程实例、生产总结、设计研究、专题综述、经营管理经验、技术简讯等。
读者对象:全国各地燃气公司、供热公司、设计单位、咨询公司、施工监理公司、设备制造商、科研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工程公司、总承包公司的设备采购人员,大专院校的师生,政府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
本刊栏目有:热源与冷源,热网•供冷管网•热力站,建筑供暖•空调•通风•热环境,供热设备与材料,供热工程建设与发展,供热信息化,供热标准规范,余热利用,供热企业管理,冷热电联供•分布式能源•可再生能源,燃气燃烧•燃具•用气设备,燃气输配与储运,液化天然气,压缩天然气,燃气汽车•船舶•加气站,燃气气源与加工利用,建筑燃气供应,燃气设备与材料,燃气工程建设与发展,燃气信息化,燃气标准规范,燃气企业管理,境外燃气,行业发展研究等。
创刊逾40年来,发表论文7660余篇,约5160万字。对我国城市燃气与城市供热方面的科技文献的积累、科学技术的交流作出巨大贡献;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新设备、新产品的推广,为本行业各级领导的科学决策,促进我国城市燃气与热力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刊获得了2021年天津市优秀出版物奖、天津市第八届优秀期刊奖(2005年度)、2001年度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奖,多次获得天津市一级期刊奖。
本刊贴近生产、建设实际,是业内人士交流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和研究成果、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热点信息、展示先进设备和材料的平台。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扩大作者学术交流渠道,本刊还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info)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域出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