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New Technology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重要通知《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已更名为《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
1期刊定位
《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Data Analysis and Knowledge Discovery)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办的学术性专业期刊。期刊创刊于2017年,由《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85-2016)更名。期刊聚焦各行各业中以大数据为基础、依靠复杂挖掘分析、进行知识发现与预测、支持决策分析和政策制定的研究与应用,致力于提供理论指导、技术支持和最佳实践。
《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期刊依靠并融汇计算机科学、科学计量学、社会计量学、网络计量学、数据科学、管理科学、预测分析、循证政策分析等领域,帮助人们从数据发现知识、从知识提炼智慧(洞察力)、从知识和智慧推演并设计解决方案,并且嵌入到知识密集和知识驱动的各行各业流程管理和决策支持。
2征文主题
期刊广泛吸纳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情报科学以及数字科研、数字教育和数字文化等领域的技术与方法,研究数据驱动的语义计算、内容分析、数据挖掘、知识发现、智能管理和决策支持等方面的技术、方法、系统以及支撑设施、政策与机制等,尤其是聚焦从海量、异构、分布、动态、甚至富媒体数据中挖掘和发现知识以支持研究、管理和决策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主题领域包括:
(1)基于大规模数据的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的新技术与新方法。包括但不局限于社会网络分析、知识图谱、舆情监测、竞争情报分析、产业技术分析、竞争力评价、决策分析以及循证政策分析等。所涉及数据包括各类元数据、文本与网络数据、市场数据、社会数据、科学数据、多媒介数据等。
(2)基于知识组织、支持智能检索与分析的知识基础设施建设。尤其针对科学数据集与智能实验室、教育数据集与智能校园、社会与管理数据集和智能社会管理、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科技馆/数字出版平台以及各个领域的大数据化知识基础设施,所涉及方法包括但不局限于语义标注、知识组织、数据监管、关联数据、数据融汇、语义化平台、智能化流程、可视化管理与决策等。
(3)利用知识计算和知识发现技术驱动、优化和监控各类管理、服务、创新流程与机制的方法、技术和系统。包括但不局限于新型语义化学术交流体系、移动交互知识服务系统、合作交互知识管理机制、数字教育组织与管理、数字科研组织与管理、开放数字创客空间、智能化电子政务、智能化应急管理等。
3选题范围特别说明
因期刊投稿量迅速增加,为保证刊物主题范围具有明确的聚焦性专指性、保证刊物发文的鲜明研究性质和可靠研究质量、保证同行评审专家和编辑部对研究主题的可靠审查能力,进一步梳理《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目前阶段选题受理范围:
(1)利用文本或其他非结构化内容的研究、或利用文本或其他非结构化内容和数值型内容相结合的研究,或融合多类复杂内容的研究。一般情况下避免特定学科纯数值型的领域信息学或行业数值分析研究。
(2)针对语义分析、实体与实体关系挖掘、知识组织体系构建与融汇、知识图谱构建与融汇等的研究。一般情况下避免单纯数据处理技术或数值统计分析型的研究。
(3)针对重要问题和应用、面向决策知识发现的基于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指标的计量分析研究(例如文献计量、科学计量、社会计量、政策计算分析等)。一般情况下避免纯数学方法或专业理论的研究。
(4)利用复杂的多类数据来源、基于语义信息与知识组织机制及其集成融汇分析的集成知识服务系统的研究。一般情况下避免纯信息系统构建与建设方面的研究。
(5)本刊强调研究性论文,强调论文以数据及其分析为基础、提出新方法新技术、进行规范对比验证。除对本刊覆盖主题范围进行态势分析预测的稿件外,本刊一般不收录:采用已有技术方法完成的纯情报分析类或工程建设类稿件;缺乏理论总结高度和深度的思辨分析类或简单评述类稿件;不收录数据来源不清、工具方法不清、对比验证不清的稿件。
期刊收录: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投稿需知:
重要通知《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已更名为《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
期刊投稿及评审
1 投稿/审稿流程
《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期刊实行在线投审稿,严格执行同行评议(两名评审人+单盲形式) 。投审稿流程如下:
对于上述流程有以下说明:
(1)投稿成功后,系统将自动发送收稿通知至作者邮箱。
(2)稿件处理周期平均为1-2个月。有关审稿进度及审核结果,请作者登录本刊官网在线查询。
(3)稿件修改意见将以邮件形式发送至作者邮箱,作者修改完成后通过系统提交修改稿,同时请附加修改说明。
(4)评审专家对部分稿件会提出修改后复审要求,编辑部将根据作者修改情况再次进行同行评审。
(5)本刊不收取任何形式审稿费,只针对录用稿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论文版面费。论文一经发表,编辑部将支付稿酬,并赠送2本样刊及3本论文抽印本。
2 论文评审标准
投稿论文须严格遵守本刊学术规范及格式要求方可进入同行评议环节,详见本刊官网“作者指南-学术规范”。
针对不同类型论文的撰写指南及评审规则,见:《论文写作与审核要求》。
3 审稿人的角色责任
(1) 应承诺并保证稿件的保密处理,未经作者许可,不得向任何人披露任何文章细节;
(2) 在回应审稿邀请以及提交审稿意见时披露所有存在的利益冲突。当审稿人可能无法撰写无偏见的审稿意见的情况下应该拒绝审稿邀请。审稿人可能存在的潜在利益冲突主要包括:审稿人近期与作者进行了合作研究、审稿人与作者属于同一工作单位、审稿人与作者存在直接竞争关系、审稿人与作者存在个人冲突或者密切的个人关系或者正在交往、审稿人涉及与稿件相关的经济利益问题等;
(3) 在审理完稿件后,应将文稿及相关支撑材料销毁;
(4) 应只同意在专长的领域以及合理的时间内同意评审邀请;
(5) 不应在未经编辑部许可的情况下,将审稿工作委托他人;
(6) 不应受文章来源或者作者署名的影响;
(7) 不应随意要求作者引用自己或者与其有利益关系的相关论文,除非有很强的学术理论依据;
(8) 应杜绝撰写质量差、迟缓、语言带有侮辱性或者不具建设性的审稿意见。